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匠精神培养下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引言 众所周知,实验室建设在本科院校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实验室设备齐全、先进,更新也较快。高职院校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1 引言

众所周知,实验室建设在本科院校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实验室设备齐全、先进,更新也较快。高职院校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往往优先发展实训室而不是实验室。但是,实训室不等于实验室。从实验室的定义来看,实验室更像是一个集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不能因为高职院校重在技能培养,就只重视发展实训室而忽视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培养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理念。随着我国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大步迈进,建筑行业也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匠人才是实施智能建造的重要有生力量,重振和培养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要大力传承与发扬工匠精神,提高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要实现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在建筑领域实现智能建筑,需要发扬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创新,而“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恰恰是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所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动手”,更应该“动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势在必行。当然,要建设的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实验室,即具有职业特色的实验室,要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基础学科型实验室,应做到兼顾技能培养与技术创新。

2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对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则关注较少。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同属于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不应重“职业”而轻“科研”。近年来,随着“专升本”“专转本”的人数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够进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高职院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培养。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动手实践、萌发工匠精神意识的地方,实验室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也需要借助实验室。高职院校教师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已经具备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往往只是受限于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条件而无法进行深入研究。这是目前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生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抑制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养成的不利因素。因此,实验室对于教师来说如同基础对于建筑,基础坚固才能建成高楼。优秀的实验室是教师进行科研的基础,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高效。不难看出,实验室对于教师的科研、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路径

着眼于高职院校师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实验室建设是重要的抓手,不仅需要经费的投入,更需要多种措施并举,共同致力于推动高职院校实验室对人才培养发挥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具体的建设路径。

实验室设备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质量的实验室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高质量的先进设备。高职院校实验室设备建设对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作充分考虑。

1)在升级和添置仪器设备时,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区别。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实验室设备建设有必要密切结合本校具体的教学需求。如建筑类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就应该注重建筑材料基础研究来进行设备的选择,如有关砂浆、混凝土、钢材、保温与防水材料等性能和应用的研究,且检测项目和标准要与时俱进,要密切关注建筑材料的前沿领域。

2)实验室的建设应该与时俱进,建设数字化实验室是大势所趋。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发展的方向,建设数字化实验室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在研究需要大面积实验场地时往往由于条件过高而难以进行,如果进行数字化实验模拟其过程,则可以最小的成本得出相当精确的数据;二是数字化技术可以直观准确模拟实验全过程,这对于科研人员获得精确数据及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

实验室管理建设实验室的管理对于实验室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优秀的管理可以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实验与教学高效运转以及消除安全隐患、节约支出等。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qikandaodu/2021/0323/1289.html

上一篇: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新媒体视频直播和短视频制作中音频采集设备的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