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约落户双流

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加快破解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成都市双流区聚焦建圈强链,以项目招引促建为

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加快破解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成都市双流区聚焦建圈强链,以项目招引促建为抓手,加快推动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新跨越。

3月7日,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成都市双流区举行。根据协议,该项目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研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平台,建立国际领先的同位素及药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基地,加快破解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奋力打造我国“同位素及药物”新的国家名片。

“卡脖子”问题突出 亟须建立稳定的同位素自主保障体系

放射性药物是含有放射性同位素供医学诊断与治疗用的特殊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剂。同位素及药物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高门槛、高技术、高收益、重资产的领域,具有巨大的科技、社会和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国内同位素严重依赖进口,同位素药物更是受制于人,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签约仪式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表示,当前国内的同位素“产学研用”条块分割,同位素及药物品种少,研发多以跟踪和仿制为主,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同位素及药物供给极不稳定,使得我国核医学发展仍无法摆脱进口局面,既严重制约了国内核医学发展,也影响了医疗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

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七部委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期间和今后一段时间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与阶段性目标,为解决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路径。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作为我国同位素制备与应用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拥有多座可用于同位素研发、生产的反应堆平台,具备国内最完整的热室和检验分析、分离提取、三废处理等同位素研发配套设施,同位素及药物研发和产业转化的基础条件良好。肩负时代使命,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联合国内顶尖的同位素及药物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临床试验及应用单位,共同申报组建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期打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建立稳定的同位素自主保障体系。

2021年10月19日,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这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内唯一的同位素及药物领域工程研究中心。”王丛林介绍道,项目落成后,将瞄准制约我国核医学发展的关键瓶颈,充分发挥反应堆优势资源和同位素研发基础,加快打通同位素及药物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破解我国同位素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困局。

双流再添“国字号”研究中心 关键技术助力生物产业“建圈强链”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配套建设了亚洲最大的热室和半热室群,配备了靶件制备装置、靶件检验装置、无损检测装置和靶件切割装置,拥有医用同位素研发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平台,建成了放射性药物及密封放射源生产线三十余条。随着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案获批,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亟需落地开展同位素及药物科研工作,加快进行诊断用药和治疗用药新品种的开发。

在双流深耕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对当地生物产业生态圈建设了解颇深,首先便把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地的目光,放在了具有明显科研和产业优势的双流。

围绕产业生态“建圈”,重点产业“强链”,让更多的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看到了在双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契机。“选择在双流落户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既基于前期和双流的友好合作基础,也在于双流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势的产业资源。”王丛林表示,将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把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打造成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研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平台。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zonghexinwen/2022/0307/2168.html

上一篇:“云”连两会直击|郑建新: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下一篇:华为指环监护设备专利获授权,可监测佩戴者生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