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匠精神培养下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路径研究(2)

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制定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当于为实验室的发展铺设“轨道”,只有管理制度合理、完备,符合发展需要,才能使实验室运行良好。此外,在实验室管理

制定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当于为实验室的发展铺设“轨道”,只有管理制度合理、完备,符合发展需要,才能使实验室运行良好。此外,在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后,应该全校公示,让教职员工和学生提出意见与建议,并在修改时合理采纳。在制度实行时,应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制度是否落实到位,以及排查安全隐患。另外,还要完善实验室建议反馈制度,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收集各方意见,及时整改。

建设开放型实验室也是实验室管理建设的一个新方向。实验室的建设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投入,使得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望而却步,即使对有条件的学校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开支。其实可以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对学校内承担实验教学、科研工作,对社会可利用实验室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扩大高校对社会的影响[2]。这样不仅可以逐渐回收实验室建设的资金,还可以高效利用实验室设备。

此外,建立学生助手制度也有助于实验室管理。由于高校教师人数有限,且平时教学科研工作量较大,而实验室规模较大,难以安排足够的教师管理运行实验室,所以可以选拔在校学生作为学生助手,参与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另外,也可以与勤工俭学项目合作,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能让其学习到知识。

必须要注意的是,实验室一定要制定应急预案。由于实验室是一个具有实验性质是场所,相较于一般教学场所往往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实验室需要有一个完备的应急预案,平时安排专人负责,责任到人。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分级制定预案,当事故发生时做到立刻上报、立刻研判、立刻启动预案。

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验室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实验室实力的反映,又是实验室灵魂的体现。实验室教师的人数、职称和业务水平反映了实验室的科研水平,而教师的素质、思想则决定了实验室的面貌。如果教师不能跟上实验室的发展,则再先进的实验室也难以做出成绩。由于实验室是从事教学、研发的特殊教学点,需要熟悉实验操作且具有良好科研素养的教师担任实验室专任教师,他们不仅要创新力强,技术精湛,能够沉着冷静处理突发状况,还要求思想先进,具备勇于创新、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品质。

如果实验室教师精益求精、敢于创新,则该实验室就会有追求极致、研发精品的工匠精神。学校应定期安排有关教师进行培训,包括理论学习、新式仪器设备的操作与运维。此外,要求实验室专任教师积极服务于教学,认真准备每一个教学实验,协助任课教师或独立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规范者[3]。对于实验室专任教师,有些学校会将其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在职称评定、待遇等方面不如其他教师。这样就会打击实验室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因此,提高实验室专任教师的待遇以及教学地位十分必要。

如果学校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招聘到足够的实验室专任教师,可以安排各系相应的教师兼任实验室教师。学校要加强对这一部分教师的培训。刘玉英认为,培训可以分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短期的业务培训和兄弟院校的学习交流,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实验教学人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综合能力[4]。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培训效率,也适当减少了培训时间。

此外,尤其要重视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安排教师赴企业学习,按照教学专业分组参与企业研发和生产环节,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请企业中优秀的技术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者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5]。通过这些培训可强化教师的能力,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使得教师深刻理解与实践工匠精神,对于实验室的发展大有裨益。

实验室教学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技术,如果只在普通教室里教学,往往理论性太强,学生较难接受,长久如此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应该在与实验室对口的专业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验环节课时。这样做的好处有: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该项课程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实验创新过程的理解,培养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熟悉实验室的规范和科研方法,有利于学生前往本科学校深造后的研究和学习。刘玉英认为,实验室教学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强化教学实践中的安全问题[4]。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qikandaodu/2021/0323/1289.html

上一篇: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新媒体视频直播和短视频制作中音频采集设备的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