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丨何谓新基建中的“

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新基建”相关政策,社会上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新基建”全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领域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

近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新基建”相关政策,社会上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新基建”全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领域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新基建”短短的三个字蕴含了发展的无限能量,即以新领域为牵引龙头的“新”,以补齐新领域配套资源的“基”,以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的“建”。

“新”,紧盯引领未来的新引擎

有新基建就有老基建。2008年,为应对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国家及时启动4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轮大建设,不仅大大弥补了我国基础设施的短板,还推动了高铁基建等行业冲向世界前列,同时也打造了一批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基建企业形象。这种新基建倡议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结合当前现实。以目前中美竞争最为激烈的5G技术为例。随着5G技术的发展,未来衍生出的市场不仅庞大,还可能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认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经过数十年的艰苦追赶,目前我国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5G技术终于跻身强手如林的一线梯队。我国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新零售、人工智能、共享出行等技术的发展在全球更是具有引领意义。在新基建环境激励下,未来极可能培育出一批紧盯世界发展前沿的高精尖企业。因此,通过顶层设计,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加大对新领域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极可能催化我国新领域科技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成长为未来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基”,压实新领域的软硬根基

传统基建可能偏向一些交通不发达地区,而新基建既包括传统的一些“硬”基建,也有一些“软”基建内容,如人才培养、医疗体系、政策配套等;与传统基建投资对经济拉动影响具有短、平、快特征有着明显不同,新基建投资时间纵深往往更长,有的甚至短期内很难看出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新基建也不可能做到平均分布。如果对有限资源进行科学排序的话,在新基建板块中,或许新领域应当仁不让排在决策核心位置。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认为给了两条基本思路供参考,即“从需求看,新基建应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生产看,新基建需要为中国创新发展、绿色环保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创造基础条件”。

但新基建不是一个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认为,新基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回到简单的大兴土木老路上去。新基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打基础不是以传统的“铁公机”为主要代表,而是以新领域为中心,比如5G、智能技术、数据中心、充电桩等。眼下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技术发展越可能走在前面。

“建”,多方出击筹措建设资金

新基建当然离不开庞大资金配置。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认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优化减税降费、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改革财政体制等。

收支平衡的财政当然是健康的,但危机爆发后,这种健康也就不存在了。或者说,过于追求收支平衡,并不利于纾解现实经济困境。环顾国内外,应对经济危机,或多或少都会在财政赤字上寻求突破。为突破资金瓶颈,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认为:“财政应该搞跨期平衡,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只要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何愁未来财政问题?如果百业萧条,财政何谈平衡。”这句话不难理解,说土点,就是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当然这也对资金投向的科学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只有这样,预期收益才可能大概率真正转化为现实,而不至于赤字变成未来的资金黑洞。

资金问题确实非常重要,不过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认为,新基建的最大困难可能在于关键核心技术及人才。毕竟这种人才的水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应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出类拔萃的。尤其是当下,人才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更加迫切。因此,如何抓紧突破人才瓶颈,很可能是新基建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前身是中国基础工程建设网(1997-2020),作为国内当前最权威、最及时的基础工程领域信息整合网站之一,一直致力于为基础工程领域从业者提供实时、权威、专业的服务,帮助从业者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帮企业信息资源传播最大化、最优化。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zonghexinwen/2020/0912/706.html

上一篇:印度进口中国重型设备,却无人会组装?现急切
下一篇: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设备、技术与应用展会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